Sunday, May 22, 2011

继续回应

连接http://expfiles.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4.html#comments

好段日子前曾载录分享过一段文字,没想到竟然得到许多“青年朋友”的同情和回应。而且颂杰竟然之后还真的找我要了这本书,对此我觉得很兴奋。而他之后也回言:“Truly appreciate this post after i finished this whole chapter”。在我看来,颂杰读了整篇之后的确是另有所斩获的。现在,虽然似乎是“姗姗来迟”,我还是想继续对其中凯升兄的回应,做出回应。写着写着……一时兴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写得长,觉得还是以发new post的分享方式比较适合吧?故此便放在这里。大家就“姑且看之”吧!

Tang Khai Sheng said...
I think 物质生活 and 精神生活 are not the only ultimate ideals...One is chasing money/material...one is chasing knowledge...

So, what if one wants to chase for a vision of helping people? that needs 物质 and 精神? We know that there will definitely be tradeoffs...but where to strike the balance? Maybe that requires much deeper deliberation...just like the author came in terms with himself
of getting at least a certain size of house and stop..move on to 精神 part...

I think what I can get from this article is that...it's true that we can't have everything...but I hope to have a bit of everything...so, I can spend 7 hours per day improving my 物质 and another 7 hours per day improving my 精神...the other 10 hours for sleeping and other stuff =)

Even in the end, I won't be the richest man on earth, I won't be the most knowledgable man...but I achieve my purpose in life...so most important is to know your purpose in life! From there see how much 物质 or 精神 you need...

My two cents.

回凯升:
我再次重读上面被载录的文字,发现到真的很容易就会把“精神生活”和“学问追求”划上同等关系。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做出些澄清和说明。这误会当中的原因,其一就是上面那段文章是被我“载录”的,所以难免读者会断章取义。上面那段载录,其实是“演讲”文体,所针对的对象是刚入中国北大的大学生。由此可见,钱理群在这里是侧重地讲,特别推崇“读书”,“书”应该成为大学风气——大学生不应该急着投入现实和短暂的问题,而是沉潜自己,把底气练足。他主张大学生应该追求三样东西:知识,友情,和爱情;而他的演讲则是侧重地谈“如何求知识”,“如何读书”的问题的。

而对我个人而言,读书和个人的精神生活,的确有很大的干系,然而也未必是“必要条件”。因为很难可以概括说“不读书的人,就没有精神生活”,或者说“饱读经书的人,精神生活就肯定得到满足”。正如凯升所提出的,我得到的思考和启发是:把精神生活,局限于追求知识,未免过于狭义。
那么钱理群所说的“精神生活”应该如何诠释会比较正确呢?钱理群是研究鲁迅的权威学者,我认为最能诠释“精神生活”的意义的,就是钱理群常引用的鲁迅的主张:“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个演讲他也引用了两次)。说得很清楚,生存、温饱是物质方面的,发展是精神方面的。

那么什么又是“发展”呢?如果曾接触教育理论的,多少就会联系到主张人道的Carl Rogers和Abraham Maslow所提出“Self Actualization”的主张。在这里就不多谈这些,我也是随便开个题罢了。虽然如此,容许我用钱理群在同个演讲里,另一段话(上一段话)来理清“发展”概念。

“我们通常说大学是培养专家的。你在大学里是学得专业知识技能,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以后一方面可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也是谋生的手段。我想对谋生这类问题我们不必回避。鲁迅早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们求学有这种明确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求得知识,成为专家,以后可以谋生。

但是人不仅仅要有功利目的,他还要有更大、更高的一个目标,一个精神目标。我们所确定的上大学的目标,不能局限在做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学者、一个专家,更要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有人文关怀的人。人文关怀是指人的精神问题。具体地说,你在大学时要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二、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在这几者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健全的关系?思考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人文关怀。这样才会建立起自己的一种精神信念,以至于信仰,才能为你一辈子的安身立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问题大学期间解决不了,研究生阶段也一定要解决,因为这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问题。同时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陶冶自己的性情,锻炼自己的性格,发展自己的爱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开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大学的根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是“立人”。所以大学期间要打好两个底子。首先是专业基础的底子、终生学习的底子。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变化非常快,你将来工作需要应用的知识不是大学都能给你的。尤其是自然科学,你一年级学的某些东西到了四年级就有可能过时了,知识的发展太快了。因此,大学的任务不是给你提供在工作中具体应用的知识,那是需要随时更新的,大学是给你打基础的,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今后的社会发展快,人的职业变化也很快。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你大学学物理你就一辈子搞物理,你很可能做别的事情。你在大学就必须打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和终生学习的基础,这是一个底子。第二个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就是刚刚我提到的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这两个底子打好了,就什么都不怕了,就像李玉和对她妈妈说的:“有妈这碗酒垫底,儿子什么都能对付”。大学里这两个底子打好了,那么走到哪里你都能够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希望这一段文字可以命中疑惑。

感谢凯升兄的回应,我藉此而得以进一步整理一些想法和问题。